• 西漢時期為什么飛賊變少了?專家:當時屋頂上有d釘瓦
    發布時間:2021-11-04 03:37:44 瀏覽次數:1566次

    在很多古裝劇里,我們經常看到不少梁上君子的橋段。一些飛賊趁著夜色爬上房頂,再從房梁上垂吊下來潛入屋內,之后恣意進行偷盜活動。

    而古代的飛賊之所以挑選從房頂入室,無非仍是因為在我國古建筑里,房頂乃安保最薄弱的一環。在先秦之前,我國古人的房頂大多都是茅草搭建的,底子毫無防盜性能可言。雖然到了秦朝時期,瓦片房頂開始呈現了,但因為缺乏相應的焊接技能,這些瓦片無非便是掩蓋在房頂,而比起從正門撬鎖,從房頂掀瓦明顯要輕松得多。

    此外,我國古代還有“瓦合之眾”和“分崩離析”這兩個成語,不難看出,在古人的潛意識里,由瓦片搭建的房頂乃是整個房屋建筑里最不結實的部分,故而才會如此招飛賊喜歡。
    ?
    當然,我國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在西漢時期,因為古人創造晰一個辦法,導致這些上房頂的飛賊數量銳減。到底是一個什么辦法,還請各位接著往下看。
    ?
    既然是防飛賊,自然是從他們最喜歡的房頂上面做文章了。而西漢人用來防盜的神器不是別的,而是一種通體帶刺的釘瓦。這是一種粘結燒制瓦,采用兩部分構成,底下部分是一般的瓦片,但在其上還燒制了不少瓦釘,最后通過回爐重燒,講瓦釘和瓦片銜接在一起。

    這個防盜辦法有點像現在鐵門上沿的鐵刺,但因為掩蓋面積廣,明顯比鐵刺更加棘手。飛賊上了房頂后,更本沒有立足的地方,再加上古代穿草鞋的居多,在房頂上行竊的每一秒便都是坐立難安。

    而這種釘瓦又是誰創造的呢?根據考古學家考證,這種瓦最開始一起呈現于西漢時期的南越王國和長安。因為兩地相差距離過遠,再加上長安的釘瓦多為脊瓦,而南越王國的多為筒瓦。兩者之間并沒有太多關聯性,因而,釘瓦很有可能于西漢時期在兩地一起誕生,并不存在承襲聯系。

    不過,自漢代結束后,這些釘瓦卻突然在華夏大地上消失了。對古代建筑略微留心過的讀者應該都有印象,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古建筑,房頂上幾乎再也沒有呈現過釘瓦的痕跡。莫非是治安變好了,再也沒有飛賊了嗎?仍是古人又找到了新的瓦片來替代釘瓦。

    答案其實很簡單,即釘瓦這種瓦片方式太丑了。眾所周知,建筑美感也是古人偏重的審美之一,這些雜亂無章的瓦釘雖然防盜作用微弱,但遠看起來著實是不漂亮。

    不過,釘瓦消失后,卻以另一種方式傳承到了后世。前文里提到,釘瓦的制作乃是正常瓦片和瓦釘的燒制粘結。而得益于西漢釘瓦的普及,這種燒制粘接工藝已相當成熟,即使2000多年過去,大部分瓦釘仍然結實沾在瓦片上紋絲未動。

    而這種技能的呈現,為后世屋檐呈現裝修性瓦片建材供給了根底。比如南唐時期就曾呈現一種“反式”檐口的筒瓦,這種瓦裝修到房頂邊際,除非飛賊興師動眾地搬梯子上房頂,要是靠一般攀爬則是徹底上不去的。

    于此一起,一種新式的防盜技能也呈現在了后世。漢朝之后,古人逐漸呈現了“院子”的概念。他們認為,與其確保房屋的防盜,不如在院子圍墻上做文章。所以,他們轉而把帶刺的凸起放在了院墻上。各種碎瓦釘刺從房頂呈現在了圍墻墻頭。這也是現在鐵刺圍墻的雛形。

    從房頂上的瓦片變化,不難看出我國古人智慧的過人之處。而我國古代的建筑工藝,正是在這般防盜和漂亮的博弈中,一步步發展進化,繼而走向光輝。

    宜興市鴻東陶瓷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的古建園林琉璃瓦的生產銷售企業,也是宜興規模較大的仿古琉璃瓦、古建筒瓦、寺廟瓦生產廠家。公司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仿古琉璃瓦、筒瓦的生產和銷售。

    公司憑借當地特有的陶土資源,紫砂泥原料,生產出色彩鮮明的琉璃瓦,可用于各朝代的古建筑屋面,具體有唐瓦風格,明清風格,江南風格,唐漢風格,宋代風格,樓閣系列,卷棚系列,園林系列,寺廟寺院系列,中式別墅系列等。

    仿古琉璃瓦,筒瓦的特點:美觀高雅,色澤豐富,強度高,重量輕,平整度好,吸水率低,抗凍,不褪色, 防水隔熱,施工簡單等優點。

    聯系人:范經理   手機:18961573666   地址:江蘇宜興市丁蜀鎮川埠工業園區
    Copyright © 2019 宜興市陶都古建筑陶瓷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備案號:皖ICP備2023013080號-2

    主頁

    短信

    電話

    地址
    做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