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佛教名剎一覽
    發布時間:2020-09-21 09:38:39 瀏覽次數:1405次

    甘丹寺,為國內外聞名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之首寺,位于拉薩東達孜縣境內旺波爾山巒的山坳里。

      甘丹寺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紀初。1409年藏歷正月初一,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在拉薩大昭寺創立默朗欽法會(大祈愿法會,又稱傳大昭),集結八千余名僧眾,誦經祈禱,進行規模盛大的供奉活動,以擴大格魯派的影響。法會之后,宗喀巴和堆瓦增巴·札巴堅贊、噶糾瓦·塔瑪仁欽等師徒九人,前往旺波爾山勘測地址,在拉薩仁青貝等的贊助下興建寺廟,由寵仁欽白和仁欽倫布總管。赤妥康、大殿、僧舍七十余間當年建成。跟隨宗喀巴的五百名僧侶云集到這里。公元1410年2月5日,宗喀巴被迎請到甘丹寺,主持盛大的開光儀式,并擔任第一任甘丹寺池巴。以后,甘丹寺又經歷了九十五代池巴的經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筑群。

      甘丹寺,藏名,即兜率天之意。意思是具足喜或善的最勝寺院。又作噶登寺、噶爾丹寺、噶勒丹寺。清雍正年間(1722~1735)曾賜名永泰寺。

      寺內主要建筑有拉基大殿、陽八犍、經堂、赤妥康、昂久康、廈孜、絳孜扎倉以及康村、密村等建筑。

      甘丹寺系格魯派第一座寺院。它的出現,標志著藏傳佛教已在宗喀巴宗教改革的基礎上創立了起來。就寺院建筑來說,也是個變革。格魯派整頓教規,嚴格戒律,改革寺院組織,把學經制度規定得很嚴格。寺院的經學院性質更為明確。因此,措欽、扎康、康村建筑,以及寺院的總體布置,都是圍繞著學經而展開的。建筑上為了適應這種功能要求,出現了許多新的特征,這對以后的寺院建筑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在政治、宗教,還是在建筑、藝術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1961年,甘丹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革中遭到毀滅性破環。近幾年來得到修復。

      

    布達拉宮

      位于拉薩古城之西的布達拉山上。布達拉,又稱普陀宮、布怛羅廟、補陀落迦宮、補怛洛迦宮,意即佛教圣地。七世紀時,吐番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宮殿,后世屢有修建。現在的布達拉宮,基本上是十七世紀以后陸續擴建起來的。公元1645年3月25日,五世達賴喇嘛受清朝冊封,開始建造白宮、桑呷嘎采(密咒樂園),歷時四十五年。五世達賴喇嘛圓寂后的第八年,著手建造五世達賴靈塔,擴建紅宮和朗杰扎倉等。1693年4月主體建筑竣工。以后,歷世達賴均予維修和少量增建。十三世達賴喇嘛又進行擴建。十三世達賴圓寂后,在紅宮之西建造了格來頓覺殿,安放其靈塔。至此,始具當今之規模。

      布達拉宮建筑群占地四十一公頃,占據了整個布達拉山,高達117.19米,有紅宮、白宮、朗杰扎倉、扎廈、僧官學校、王堅覺、夏欽覺、結布覺、旦瑪覺、瑤西、印經院、供水院等建筑。

      布達拉宮內還藏有大量的佛教經典、藝術作品和珍貴文物,堪稱是一座藝術博物館和文化寶庫,對于研究藏傳佛教和西藏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藝術都具有重大價值。

      

    大昭寺

      位于拉薩市舊城中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初名“惹剎”。相傳建寺前,文成公主運用陰陽、五行的方法,推測出整個西藏的地形似一仰臥的魔女,而拉薩的臥塘湖恰為魔女的心臟,只有填湖建寺才能消災驅魔,以此選定了大昭寺的基址。于是,松贊干布下令填湖造寺。在填湖工程中,成群的彭波白山羊往來運輸,是主要的馱畜。寺院建成后,為紀念白山羊馱土的功績,便稱之為“惹剎”(即“山羊馱土”)。后來,金城公主又將文成公主帶到西藏的釋迦牟尼佛金像(藏語稱“覺”)移入該寺,遂改稱“覺康”(藏語之“佛殿”)。該寺以“大召”為名,估計是在蒙古貴族固始汗掌握西藏地方政權之后,因為蒙語謂“廟”曰“召”。至于以“昭”代“召”,更是后事了。

      據史料記載,大昭寺在唐代規模不大,僅有八個殿堂。現存寺院的規模(建筑面積約二萬五千平方米),是經元、明、清歷次擴建而逐步形成的。整個寺院的建筑形式是漢、藏建筑藝術的結晶。

      大昭寺內保存有大量珍貴的佛教文物,最著名的一件便是文成公主帶到西藏的釋迦牟尼金像。寺門正前方樹立著一座三米多高的石碑──“唐蕃會盟碑”,建于公元823年,為漢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碑后有一株枯萎的楊柳,傳說為文成公主親手所植,世人稱為唐柳。

      

    哲蚌寺

      位于拉薩市西郊十公里處,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

      哲蚌寺初建于1416年,不久后擴建,逐漸發展成七個扎倉,后來合并為洛色林、果芒、德陽、阿巴四個扎倉。該寺由措欽大殿、四個扎倉、五十多個康村僧居以及達賴喇嘛的宮殿甘丹頗章等建筑所組成。

      甘丹頗章為達賴所居,五世達賴喇嘛在未遷入布達拉宮前就住在這里,故其于1642年所建政權即稱之為“甘丹頗章政權”。

      這座著名的寺院,曾為西藏佛教界培育出大批佛學人才。

      

    色拉寺

      色拉寺在拉薩三大寺中是最后修建的一座寺院,座落在拉薩北郊的色拉烏孜山下。傳說山下原長滿了色拉(野玫瑰),因而得名,全名為色拉大乘寺。

      色拉寺創建于公元1419年,是宗喀巴的弟子釋迦益協受宗喀巴委派,主持修建的。建寺初期,該寺有四個扎倉,即加扎倉、卓丁扎倉、堆巴扎倉、麥巴扎倉。后來,加扎倉、卓丁扎倉、堆巴扎倉合并為一個堆巴扎倉,麥巴為一個扎倉。不久,宗喀巴的弟子洛珠仁欽僧格從哲蚌寺移居色拉寺,興建了結巴扎倉(1435年)。后來他又把堆巴和結巴合為一個扎倉,名結巴扎倉。固始汗的曾孫拉藏汗做藏王后興建了阿巴扎倉和措欽大殿,前者是拉藏汗的頌經修法院。

      色拉寺現在的主要建筑有措欽大殿,麥巴扎倉、結巴扎倉(二扎倉屬顯宗)、阿巴扎倉(屬密宗)及三十二個康村。

      

    扎什倫布寺

      扎什倫布寺位于后藏日喀則城西的尼瑪山南坡,是格魯派六大名寺之一。

      據記載,扎什倫布寺始建于1447年9月。宗喀巴的弟子、一世達賴喇嘛為紀念經師希饒僧格,在日喀則精制了一尊連臺座高26.8米的釋迦牟尼佛鍍金銅像。為安放此像,又花費十二年時間建造了扎什倫布寺。

      扎什倫布寺原名“康建曲批”,意為“雪域興佛”。寺院建成后,改名為“扎什倫布巴吉德欽卻唐皆南巴杰娃林”,意為吉祥宏固資豐福聚殊勝諸方州。簡稱“扎什倫布寺”,為“吉祥須彌”之意。

      從四世班禪開始,扎什倫布寺成為歷世班禪的駐錫地。

      扎什倫布寺占地約十八點五公頃,主要建筑措欽大殿、拉康強巴殿、曬佛臺以及五至九世班禪合葬靈塔與十世班禪靈塔等。

      

    薩迦寺

      位于西藏薩迦縣的奔波山附近。分南北兩寺,北寺在重曲河北岸,建在奔波山的南坡之上;南寺在重曲河南岸,建在平原地帶。

      薩迦北寺始建于公元1073年,創建人為薩迦教派的創始人昆·袞卻結波。北寺最初只是作為薩迦教派的主寺而著稱于世。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皇帝位,封薩迦第四代法王薩班·貢噶堅贊的侄子八思巴為國師,令其統管全國佛教事務并主持西藏地區的政務。1265年,八思巴由元大都回到薩迦,開始籌建西藏地方政權。北寺因之而成為西藏地方行政事務機關的所在地。在這種情況下,八思巴對北寺進行了擴建。

      北寺規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古隆神宮”等。

      薩迦南寺興建于公元1268年,是由本欽釋迦桑布根據八思巴的旨意主持修建的,占地約四萬五千平方米,主要建筑為“拉康欽莫”、“歐珠拉康”以及薩迦法王靈塔等。

      

    白居寺

      白居寺又稱“吉祥輪上樂金剛魯希巴壇城儀軌大樂香水海寺”,簡稱“吉祥輪大樂寺”。一般通稱“班廊曲第”,意為“吉祥輪寺”。該寺始建于十四世紀末和十五世紀初,系明代建筑。1390年,由帕巴貝之子貢嘎帕創建白居寺,修桑波仁波林佛殿。1414年,貢嘎帕之孫曲吉饒登袞桑帕和宗喀巴弟子一世班禪喇嘛擴建禪林,建“白闊曲登”(十萬佛塔)。

      寺院位于西藏江孜縣平原年楚河畔江孜鎮西端,座落在一個小山坳內,三面環山。主要建筑有措欽大殿、“白闊曲登”、古巴、琴各洛、洛布干、德娃今、塞貢、四剛王馬、仁定、頓各洛、拉剛、杰布久、翁卡、西乃、列珠、長米切、康薩、拉烏(后與仁定合并)、下琴巴(后與西乃合并)十七個扎倉和馬林、榮康、甘登、凱居、巴久等。十七座扎倉,分別隸屬于薩迦、噶丹、格魯三個教派。聚眾教派于一寺,為白居寺的一大特色。

      白居寺的另一大成就,是它的造型藝術創作。寺中的塑像、壁畫、雕刻數量不僅多,而且極其精美。這些藝術作品較多地吸收了漢地以及尼泊爾、印度、克什米爾的藝術手法,自成風格,形成江孜流派,對西藏雕塑、繪畫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聯系人:范經理   手機:18961573666   地址:江蘇宜興市丁蜀鎮川埠工業園區
    Copyright © 2019 宜興市陶都古建筑陶瓷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備案號:皖ICP備2023013080號-2

    主頁

    短信

    電話

    地址
    做爱视频